C4(00Cr14Ni14Si4)S40300一种高硅超低碳耐硝酸钢
C4(00Cr14Ni14Si4)S40300一种高硅超低碳耐硝酸钢
C4(00Cr14Ni14Si4)03Cr14Ni14Si4是一种高硅超低碳理想型耐硝酸不锈钢,对应的国际标准牌号为UNS S40300 特别适合浓硝酸介质中使用,也耐各种浓硝酸和硫酸混合酸的腐蚀。具有奥氏体不锈钢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,可焊性能好,焊前不预热,其焊接接头具有与母材相当的机械性能和耐腐性能。含碳量小于等于0.04%俗称C4
优于高纯铝而和高硅铁相近,但机械强度和机加工性能是高纯铝和高硅铁可比的。因此目前C4钢被认为是强氧化性特别是浓硝酸,介质用材中综合性能好的材料。C4钢曾获兵器部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。它类似美国Durcomet5,前苏联Zu654^,德国VEWA611,法国等Uranuss。1984年纳入国家标准GB2100-80中其代号为300
以下是00Cr14Ni14Si4材料的一些标准:
1. 化学成分标准:00Cr14Ni14Si4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/T 1220标准,要求如下:
- 碳(C)含量 ≤ 0.15%
- 硅(Si)含量:3.5%-5.5%
- 锰(Mn)含量 ≤ 1.00%
- 磷(P)含量 ≤ 0.060%
- 硫(S)含量 ≤ 0.030%
- 镍(Ni)含量:13.5%-15.5%
- 铬(Cr)含量:3.5%-5.5%
- 铁(Fe)含量:余量
2. 机械性能标准:00Cr14Ni14Si4的机械性能应符合GB/T 1221标准,要求如下:
- 抗拉强度:≥ 610 MPa
- 屈服强度:≥ 275 MPa
- 延伸率:≥ 20%
- 冲击韧性:≥ 30J
3. 热处理标准:00Cr14Ni14Si4可以通过热处理方式来改善其耐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。常见的热处理方式包括退火和固溶处理。
C4钢(00Cr14Ni14Si4)是一种高硅超低碳理想型耐硝酸不锈钢,,与高纯铝、高硅铸铁以及普通不锈钢相比较,C4钢具有以下优点:
一、焊后无刀口腐蚀,且具有较好的抗小孔腐蚀能力和优良的抗应力腐蚀能力;
二、C4钢塑韧性好,增加了安全可靠性,避免了工业纯钛在发烟硝酸中发火、爆炸的危险;
三、C4钢远胜于高纯铝的耐腐蚀性能,且具有高硅铸铁无法与之比拟的机械性能,其焊接接头具有与母材相当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。
C4钢用于间接法(硝酸镁法)浓硝酸的装置里的管道、阀门、冷凝器、泵类等使用效果非常好。
C4钢材质为:00Cr14Ni14Si4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,具有优良的抗晶间和应力腐蚀能力.
至于价格,和很多因素相关,并且天天变化,可去有色金属行情网站查询。
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,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。无论是生产硝酸还是使用硝酸,都会遇到硝酸的腐蚀问题。硝酸是强氧化性酸,即使是稀硝酸也具有很强的氧化性。不锈钢由于在稀硝酸中极易钝化,因而具有良好的耐蚀性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不锈钢在稀硝酸中均有相当好的耐蚀能力。由于18-8型Cr-Ni奥氏体不锈钢,例如0Cr19Ni9,00Cr19Ni11,0Cr18Ni11Ti(或1Cr18Ni9Ti )等既具有优异的耐稀硝酸性能,又有良好的力学、加工成形、焊接等综合性能,因而在≤65% 的稀HNO3中,这们是用量大、应用范围广的不锈钢。同时,不含Mo的双相不锈钢,如00Cr25Ni6Ti,00Cr25Ni6N等也取得很好的使用的效果。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硝酸级不锈钢,主要指含C≤0.015%,Si≤0.10%,B≤10ppm,P≤0.02%,Mo≤0.2% 的00Cr19Ni11和C≤0.02%,Si≤0.20%,P≤0.020%,Mo≤0.2%的00Cr25Ni20钢。在≤65%稀HNO3中,它们不仅耐敏化态晶间腐蚀的性能显著提高(见晶间腐蚀),而且耐一般腐蚀的性能也有显著改善。例如,在沸腾的65%HNO3中,硝酸级18-8钢固溶态腐蚀率仅0.06-0.14mm/a,敏化态也仅0.30mm/a。
随硝酸浓度的增加,特别是当浓度在共沸浓度68.4%以上时,一般18-8 型钢已不能满足要求。当浓度≤85%时,通常可选用Cr25Ni20型不锈钢。但浓度再高,由于硝酸的过氧化作用和仅含Cr的不锈钢本身的过钝化,18-8钢和Cr25Ni20钢均会受到严重腐蚀。因此,高Si的Cr-Ni不锈钢,例如含Si~4% 的0Cr13SiNbRe,1Cr17Ni11Si4A1Ti,00Cr14Ni14Si4(Ti),00Cr17Ni14Si4(Ti、Nb),00Cr20Ni24Si4Ti等常常用于温度≤80℃下的浓硝酸和发烟硝酸中。温度再高,则需要选含Si量达~6%的不锈钢,例如00Cr17Ni17Si6。
含Mo不锈钢一般不用于耐HNO3腐蚀,但是,当硝酸中有Cl-时,为了防止点蚀,则常常选用含Mo的不锈钢。具体牌号,即钢中Cr,Mo含量,则随HNO3 浓度、Cl-含量和介质温度而定。
免责声明
-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(非化工仪器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