曝气池泡沫如何治理
曝气池泡沫问题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,其过度积累不仅影响处理效率,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设备故障。本报告系统分析了曝气池泡沫的成因,结合现有治理技术,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,并通过案例验证其可行性,为污水处理厂的泡沫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。
一、引言
曝气池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核心设施,其功能依赖于气-水-微生物的充分接触。然而,运行过程中常因泡沫异常增生导致液位升高、污泥流失、恶臭扩散及设备堵塞等问题,严重时甚至威胁出水水质达标。因此,探究泡沫成因并制定高效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。
二、曝气池泡沫成因分析
微生物代谢产物积累
诺卡氏菌(Nocardiaceae)等丝状微生物过度繁殖,分泌大量胞外多糖蛋白(EPS),形成高黏性泡沫。
放线菌、霉菌等好氧菌在特定条件下(如低碳氮比、低负荷)占据优势菌群,加剧泡沫稳定性。
污水成分影响
高浓度表面活性剂(如洗涤剂、油脂)降低水相表面张力,促进气泡聚集。
工业废水中含蛋白质、酚类等物质为泡沫提供骨架支撑。
工艺运行参数失衡
污泥龄(SRT)过长导致老化污泥增多,微生物内源呼吸产生泡沫。
低溶解氧(DO)、高pH或温度波动抑制泡沫自然消解。
外部环境因素
季节性温差(如冬季低温)导致微生物代谢速率变化,泡沫难以破裂。
三、泡沫治理技术方案
1. 物理治理法
机械消泡:通过安装喷淋装置或浮球式消泡机,利用水流冲击或机械切割破坏泡沫结构。适用于小规模或临时性泡沫。
气速调控:优化曝气强度,避免过量空气注入导致微气泡聚集。建议将曝气量控制在0.5~1.5 m³/(m²·h)范围内。
2. 化学治理法
消泡剂投加:选用硅酮类、聚醚类或植物油基消泡剂,通过降低液膜表面张力实现快速消泡。需注意投加量(通常为10~50 mg/L)及潜在生态风险。
混凝剂辅助:投加PAC(聚合氯化铝)或PFS(聚合硫酸铁)改善污泥絮凝性,减少游离微生物量。
3. 生物调控法
菌群结构优化:通过调整碳氮比(建议C/N=100:1~150:1)、补充微量元素(如Fe、Ca²⁺)抑制诺卡氏菌生长,促进絮凝菌(如球菌)成为优势种群。
污泥回流强化:增加污泥回流量(至50%~100%),缩短污泥龄,防止老化污泥积累。
4. 工艺优化措施
预处理强化:增设气浮或混凝沉淀单元,去除进水中表面活性物质。
分段控温:对北方低温污水采用保温或加热措施,维持曝气池温度≥15℃。
pH调节:通过投加NaHCO₃或石灰乳将pH控制在6.5~8.5,抑制酸性代谢产物积累。
四、案例分析
某市政污水处理厂(处理规模5万m³/d)曾因冬季泡沫泛滥导致污泥流失率达30%。通过以下综合措施实现治理:
化学消泡:投加硅酮消泡剂(20 mg/L),30分钟内泡沫厚度由1.2 m降至0.3 m。
工艺调整:提高曝气量至1.2 m³/(m²·h),补充硝酸盐调节C/N比至120:1。
生物调控:投加芽孢杆菌制剂(10 ppm),重构菌群结构,两周后诺卡氏菌占比下降至5%以下。
治理后,污泥SV30稳定在60%~70%,出水COD达标率提升至98%。
五、结论与建议
成因诊断优先:需结合水质检测(如LAS、TP、TN)与微生物鉴定(MPN法)明确主导因素。
综合治理为核心:短期依赖化学消泡,中长期通过工艺优化与菌群调控实现根本控制。
风险防控:避免过量消泡剂使用导致二次污染,建议建立在线监测与智能投加系统。
免责声明
-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化工仪器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(非化工仪器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